請好好愛護我們美麗的西藏
西藏,
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世界屋脊,
是很多人認為可以洗刷心靈的地方,
也是多少人心中最神圣的人間天堂。
在《西藏生死書》中,
索甲仁波切告訴我們,
什么是慈悲世界的愿景。
似乎每個人的一生中,
都該去一次西藏。
在人們的想象中,
西藏是美麗而圣潔的,
是藍天白云下的一座座皚皚雪山。
或者是一片祥和美好,
有大湖和牛羊。
可是,每當夏季來臨,
西藏旅游的旺季就到來了。
游客們卻把圣潔的西藏變成了這樣:
在西藏一個牦牛保護區(qū)里,
一只牦牛落寞的走在垃圾堆里,
腳下的綠草地已經(jīng)幾乎要被垃圾蓋滿了,
它努力的想找個地方吃幾口青草,
可是始終找不到......
它賴以生存的綠色家園,
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徹底變成了垃圾場。
里面大部分是人類留下的塑料垃圾:
各種飲料瓶、塑料袋等等...
無論是川藏線還是青藏線,
在去往西藏的沿途,
這樣的地方不是一個兩個。
只要你多走一會,
就能看到這樣的場景。
天然草地被人們大面積的踩踏后,
很多地方已經(jīng)寸草不生,
光禿禿的露出了土地。
來到西藏的游客,
很多人都喜歡看日落和日出,
在那些美景最佳觀賞點,
各種垃圾遍地都是,
撿都撿不完。
那些大大小小,
無比清澈的西藏湖泊,
如今漂浮著各種垃圾,
世界聞名的最美川藏線G318,
是許多驢友必須要經(jīng)過的一條進藏路線。
可有些所謂的假“驢友”,
抱著挑戰(zhàn)自己的心態(tài),
踏上了征服西藏的旅程,
然后一路走一路扔...
不知何時開始,
整個公路都變成了他們的垃圾桶。
有些進藏的假“驢友”,
一邊發(fā)朋友圈記錄自己自豪的一刻,
一邊把吃過了泡面飲料隨手扔到路邊。
試問:“你們是真的愛西藏嗎?
還是愛朋友圈點贊背后的滿足感?”
因為避孕套能防止雨水進入鞋中,
很多“驢友”都掏出這個“神器”套在鞋上。
可是用完了之后的避孕套,
也都被大量扔到湖邊草叢中。
你能想象到,
曾經(jīng)人們心中神圣的川藏公路,
如今遍地盡是避孕套的場景嗎?
在西藏高海拔的地區(qū),
清掃衛(wèi)生本就十分不容易。
還有很多地方受到交通管制,
垃圾車根本進不去,
只能靠清掃工人和駐藏軍人們,
背著袋子徒步去撿。
可是,
西藏實在是太大了。
進藏的線路實在太多太長了。
他們拼盡全力,
每天步行十幾公里撿垃圾的速度,
遠遠比不過某些人扔垃圾的速度。
多少人來到西藏本想一睹風光,
走時印象最深的卻是這番景象,
難免大失所望。
可在抱怨的同時,
有沒有想過這些垃圾,
都是誰扔的?
每個人來到西藏,
有沒有做到自覺帶走垃圾?
有一句話說得好:
“雪崩時,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”
要知道很多地方的垃圾,
因為地理條件限制,
根本無法全部運出去,
只好就地焚燒。
看著煙霧漸漸的污染了這片天空,
你還期待這里,
能保持多久的晴空萬里、藍天白云?
還有一些塑料垃圾,
堆在河谷來不及處理,
隨著流進了西藏人們賴以維持生計的,
源頭河瀾滄江、金沙江里。
最終被污染的水源,
又回到了人類的肚子里......
再美好圣潔的風景,
也經(jīng)不起人們這樣無知肆虐的折騰。
如果每個人把自己制造的垃圾,
都自覺帶走,
如今還會變成這樣嗎?
數(shù)不清每年有多少人,
聽說地球上,
還有這樣一片人煙稀少的凈土,
抱著凈化心靈,感受自然的心態(tài)前往。
結果走進西藏的那一刻,
就污染了那里。
幾個人三五成群,
心滿意足了就拍拍屁股走人,
回到鋼筋混凝土的城市,
炫耀著自己艱辛的進藏之旅,
這不是偉大,這是自私。
最近剛看到一條新聞,
今年攀登珠峰的高峰期已經(jīng)結束。
此次登山季所產(chǎn)生的垃圾,
竟然高達上萬斤。
西藏沿路的垃圾,
都已經(jīng)如此難以處理,
更別說在珠穆朗瑪峰上撿垃圾了。
可依然有很多志愿者,
默契的來到這里。
冒著生命危險,
一步步的艱難爬山,
和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一起清掃垃圾。
曾有人問過他們,
為什么要來這里做撿垃圾的志愿者,
爬珠峰這么累又危險。
一位30多歲的男人認真的說:
我現(xiàn)在還沒有孩子,
“我不想我的孩子長大以后,
只能在照片里看到這里,
連真正的西藏是什么樣子,
都看不見了......”
那些打著凈化心靈的幌子
沿著進藏線一路吃一路扔的人,
聽到這句話難道不慚愧嗎?
不要讓現(xiàn)在你所看到的任何美景,
被你親手破壞糟踐直至消失不見...
那對我們每個人來說,
都是人生里巨大的悲哀和遺憾。
西藏之所以純潔,
因為它是地球最后幾片凈土之一,
有最純粹的自然資源,
最珍貴的動植物。
人們說:“一輩子要去一次西藏”
不是讓你發(fā)朋友圈炫耀,而是見證它的美好,
不是讓你去消費它,而是一起守護它,
如果為了凈化了你的心靈,
卻要以破壞它為代價,
只想對你說一句:求求你再也別來西藏了!
因為, 你不配。
(營銷管理部 劉暢 供稿)